【学科建设规划】广东商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十二五”规划

发布时间:2014-07-18浏览次数:1178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提升办学层次、优化学科布局的重要时期。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水平再上新台阶,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内外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主要成绩

1.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校宪法学与行政法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诉讼法学、国民经济学、财政学和旅游管理被评为重点扶持学科,立项建设校级重点学科8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12个。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协调发展,层次分明并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建设体系日趋完善。

2.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布局基本形成

“十一五”期间,我校围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主干学科加强学位点建设,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相结合、层次分明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布局基本形成。一级学科授权点实现“零的突破”,获得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等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覆盖经、管、法、文、理、工六大学科门类;二级学科授权点增加到32个,较“十五”期间增长5倍;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进展顺利,先后获批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保险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经、管、法三大主体学科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授权学科布局初见端倪。

3.导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健全符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实际的导师选聘机制,积极选聘具有较强学术潜力的博士讲师进入导师队伍;坚持开展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查工作,促进导师队伍学术水平上台阶。2010年底在岗硕士生导师150人、兼职导师10人,导师总数是“十一五”初期的2.8倍。导师队伍年龄结构较合理,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断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64%,具有正高称职的导师占74%

4.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增长

在校研究生规模由“十一五”初期的217人增长到1007人,年均增长35.93%。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分类培养的格局。自2008年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分别占当年录取人数的21.86%、29.67%和42.97%。2010年底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332人,占研究生在校生总数的32.97%。

5.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积极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校级研究生示范课程4门、招标课程1门,资助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13项;成立由5位具有丰富研究生教育经验专家组成的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强化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在省内研究生培养单位中最早引入CNKI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在校研究生中,16人被评为“南粤优秀研究生”,获“第六届中国MBA企业案例大赛华南区亚军”、““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省级以上奖项34项;2007-2010年毕业研究生总体就业率均居全省先进水平。

6.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

通过承办2009年度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工商管理分论坛、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会学科建设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等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会议,全方位宣传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情况,扩大在省内、国内的影响力。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我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2010年分列第538154位。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中心《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102011)》,我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连续三年在广东省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中名列第一。

()存在的不足

1.学科建设意识较弱,学科建设层次不高。重点学科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现象,配套措施落实力度不够;省级重点学科的覆盖面有待拓展,支撑力度有待加强;与现代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直接相关的重点学科偏少,学科结构的调整跟不上广东产业布局调整升级的步伐。

2.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学科方向摇摆不定。一级学科下设二级学科之间协调成本较高,沟通难度较大;学科研究方向的设置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甚至存在单纯地为某个人设置研究方向的情况,致使研究力量分散。

3.学科交叉融合不够,没有发挥多科性大学的优势。受“门户”之见、学派壁垒等因素制约,各学科寻找共同兴奋点、切入点的能力和意愿不够强,习惯于关门研究的“小而全”模式,学科之间的交叉性融合、创新性学科和前沿性学科的培育与建设力度有待大力加强。

4.学科团队建设水平不高,导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科团队意识不强,缺乏国内知名的学科团队和高水平、高层次的领军人物;导师责任感需进一步提高,通过科研项目指导研究生的意识有待加强。

5.研究生教育层次有待提升,生源质量不高未被列入新增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直接影响我校办学层次的提高;近三年第一志愿上线人数均未达到招生计划数,有相当部份生源需要调剂。

二、“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

()发展机遇

1.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为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优化学科结构和区域布局、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主要思路。国家通过改革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公布《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确立了“优化学科结构和区域布局、按一级学科进行管理”的基本原则,一级学科成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这对于推动我校重点学科建设上层次、扩大我校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自主权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迎来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警务、翻译、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审计等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有利于我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

2.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因此,加快落实《纲要》,必须主动与现代服务业对接,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成果、信息、人才,这为发挥我校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学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优势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同时,建设创新型广东,实现产业升级,急需大量高层次人才,需要更多的科学与服务创新成果支撑,也为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面临挑战

1.缺乏按一级学科进行学科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一级学科已经成为国家配置教育资源的基本单元,由于我校建校时间不长,学科建设长期处于较低层次,与兄弟院校相比,我校在如何建设好一级学科这一关键问题上缺乏经验,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适应一级学科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2.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有限。我校没有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资格,获得的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专项资金不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将直接影响到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高校之间学科建设水平的竞争日趋激烈。围绕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各个高校在人才队伍、科研项目、学术成果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联合发布的2010年最新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看,无论是在广东省内还是全国同类院校相比,我校的学科建设缺乏鲜明的特色,研究生教育的优势正在弱化,不容乐观。

4.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挑战。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重点已从学位授权审批转移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将通过完善和开展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制度,对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坚决撤销。同时,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对我校学科建设水平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面临着如何不断提高学位授权学科水平,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挑战。

    三、“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学位授权审核改革和学科目录调整为契机,以提升质量和打造特色为核心,先行先试,分类建设,趁势发展,实现“层次、水平、质量、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在“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拓展领域”上下功夫,力争在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申报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为把学校建设成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在学科建设方面,一是进一步发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学科优势,“十二五”期间力争获得5-7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特别要在一级学科层次上实现突破,争取有1-2个学科迈入全国同类学科先进行列;二是大力强化重点学科的示范辐射作用,主动引导经、管、法、文、理、工、教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积极开辟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全新研究领域,努力培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鲜明财经特色的新兴学科,逐步形成传统优势学科力量雄厚、新兴特色学科活跃强劲的学科格局。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质量提高为核心,以培养机制改革为动力,逐步形成结构合理、质量较高、培养方式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一是提升学术型学位授权类型层次,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达到10个,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资格;二是加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0个,争取成为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试点单位,力求在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方面取得突破;三是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在校生数5%以上,到“十二五”中期实现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在校研究生数各占50%的目标;四是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大力推进作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之一的《财经类院校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争取建设1-2个省级重点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基地,建立1-2个研究生创业孵化中心;五是尽快成为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单位,争取获授权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积极举办适应社会需要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

    四、“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实施分类建设,提升建设层次

1.争取省级重点学科立项获得新突破。在第九批省级重点学科立项评审中,争取在现有的五个校级重点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中产生2-3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努力争取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经费支持。

2.争取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资格。积极创造条件,打造学科团队,夯实学科基础,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突破;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为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奠定坚实基础;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主体学科积极寻求与兄弟院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途径,积累经验,争取早日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3.进一步完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布局。做好西方经济学、社会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学、应用数学、自然地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行政管理等9个第三轮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建设工作,争取在下一轮学位授权审核中获得理论经济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权,同时对新闻传播学、地理学等潜在发展学科予以关注。

4. 构建专业领域齐全的专业学位教育体系。与广东乃至华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接,到“十二五”中期,争取获得应用统计、会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翻译、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审计、艺术、警务等领域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到“十二五”末期,再增加应用心理、新闻与传播、出版、社会工作、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抢抓机遇,积极准备在博士专业学位教育方面取得新进展。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1.发挥主干学科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学科群建设为抓手,打破现有教学、科研单位的界限,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汇聚学科团队,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大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大主干学科群的建设力度,带动支撑学科及相关学科群的发展,使学科建设领域和容量得到拓展,建设水平达到广东省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2.加大学科带头人引进培养力度。通过实施“广东商学院南岭学者特聘岗位计划”,聚集一批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我校重点和急需发展的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省内领先水平;实施“中青年领军人才培育计划”,使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肩负起学校学科发展的重任;实施“国外名校访学工程”,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赋予学科带头人更多权力,完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性竞争局面。

3.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在方向选择上注意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或优势,做到人无我有、拾遗补缺,使得我校的学科与其他高校同类学科相比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同时,将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与稳定方向统一起来,选准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做好梯队组建、资源配置等工作。

4.主干学科须“融入发展谋发展”。主干学科必须主动适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需要,培育特色学科生长点,探索建设“学科特区”;加强学科间的协同攻关,在幸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科技金融、CEPA法律问题研究、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研究领域,努力打造异军突起、独领风骚的“特色品牌”。

5.其他学科须加强交叉与融合。其他学科应围绕主干学科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通过动态整合与优化发展,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在生态经济学、会展经济学、安全经济学(灾害经济学)、电子商务法律研究、城市规划研究、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等领域,发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导的,理论与实践相渗透、特色与优势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或方向。

(三)深入实施质量工程,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深化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以学位授权点按一级学科进行管理为契机,逐步实现在一级学科层级设置学位课、在二级学科或以上层级设置专业必修课、在二级学科及以下层级设置专业选修课;创新课程开设方式,建设一批研究生示范课程,灵活设置与本学科相关的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激励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根据课程性质及类别,完善个人授课、校内校外导师联合授课等形式。

2.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导师遴选考核办法,注重选拔科研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年青教师进入导师队伍;通过举办导师研修班、进修访学、学术交流、挂职实践等方式加大队伍建设力度,打造学术导师、实践导师两支优秀队伍,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至少80%实行“双导师”制,专业学位研究生100%实行“双导师”制;强化导师负责制,赋予其更多的招生权、考核权,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教学、专业实践、课题指导的主导作用。

3.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机制,建立一支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督导队伍,加强对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督教、督学与督管,把好课程秩序与内容关、论文开题与写作关、专业实习与实践关;参照国际商学院流行的AACSB和Equi认证,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监控体系,以提高每年入选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为抓手,确保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水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特色。

(四)大力发展专业学位,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结构

1. 打造培养模式新颖的办学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建设投入,打造具有独特鲜明广商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品牌;采用订单定向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衔接职业资格认证,与金融、保险、旅游等行业共建教育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建设。

2.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创新校内专业学位教师培训机制,通过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等相关课题研究,编写高水平案例,引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实务经验;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加快形成“双师型”的师资结构;加大兼职教师比例,确保来自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高层次专业人员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五、“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完善组织机构。根据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学科建设规划,决定学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适时成立研究生部;理顺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体制,成立专业学位管理办公室。二级教学科研单位成立学科建设工作小组,支持、协助学科带头人搞好学科建设,解决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协调好涉及学科建设的各种关系。

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推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科学、高效、规范地开展。

(二)制度保障

1.完善规章制度。以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文件为指导,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做法和总结我校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经费使用、专业学位教育管理、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的规章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重点学科、学位授权点评估检查制度。

2.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和学科发展趋势,适时进行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将管理重点从二级学科转移到一级学科上,改变资源配置方式,按一级学科建设校级重点学科和示范性硕士点、设置平台课程。

(三)资源保障

1.加大经费投入。“十二五”初期每年用于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的专项经费200万以上,研究生质量工程专项经费100万以上,并保证逐年稳步增长;同时,按规定给予省级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相关项目等相应配套。

2.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按一级学科建设规划进一步新建及改造实验室,继续对全校实验室及实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二是重点完成我校首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学科建设类项目——地区经济运行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任务,通过建设“广东地区经济运行仿真系统”和“广东地区经济运行特色数据库”,构建具有开放性、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的学科平台。

3.加强数字资源建设。根据我校“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相关单位紧密配合,积极购买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外文数据库,逐步增加SCI、SSCIEBSCOASPCSAISISAGEBlackwell Synergy-Online journals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Compustat(美国标准普尔公司数据库)等数据库,保障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