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广东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14-07-19浏览次数:1061

    “十一五”期间,我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广东省有关人才政策,坚持“人才立校、学术强校、服务兴校、特色优校”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数量迅速增加,师资结构日趋合理,师资队伍水平有了较快提升,为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及《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加速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稳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保证学校“十二五”奋斗目标的实现,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引进和培养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完善和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制为手段,努力打造数量足、素质高、结构优、活力强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1.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结构显著优化。“十一五”期间,我校积极探索人才引进和培养新机制,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完善配套措施;同时,积极实施硕博培养工程、国内外名校访学工程、重点教师培养工程、实验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及青年教师导师制等措施,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结构显著优化,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专任教师从“十五”末期707人增加到1009人(截止20101231,全文同),增长了42.72%;高级职称教师从311人增加到494人,增长了58.8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从404人增加到795人,增长了96.78%;211、“985大学及海外大学学历教师从475人增加到689人,增长了45.05%54名教师赴国外名校进修访学。

表一:“十一五”末期专任教师结构一览表

人员结构

人数

比例

职称结构

正高

196

19.43%

副高

298

29.53%

中级

448

44.4%

初级

67

6.64%

合计

1009

年龄结构

35岁以下

373

36.97%

36-45

412

40.83%

46-55

203

20.12%

56岁以上

21

2.08%

合计

1009

学历结构

博士

257

25.47%

硕士

538

53.32%

本科

214

21.21%

合计

1009

学缘结构

211985院校毕业

663

65.71%

国内其他院校毕业

314

31.12%

海外大学毕业

32

3.17%

合计

1009

 

 

表二:“十一五”末期专任教师学科结构一览表

经济学

管理学

法学

文学

理学

工学

公共教学部

合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67

16.55%

180

17.84%

85

8.42%

149

14.77%

65

6.44%

77

7.63%

286

28.34%

1009

 

表三:“十一五”末期教师国外访学情况一览表

三个月

半年

一年及以上

合计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1

1.85%

25

46.3%

28

51.85%

54

 

2.师资队伍综合实力上了新台阶。通过五年建设,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报国家级教学奖励、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教师中,有1支教学团队获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新增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新增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获广东省教学名师称号,实现了省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90人新增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比“十五”末期增长了428.57%

3.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师德与业务并重的原则,倡导高尚的师德风范,科学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适时推出师德与业绩挂钩的考核办法,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明显,教师中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的先进个人,其中有23人获得了广东省“师德先进个人”、“南粤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4.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学校积极探索人事制度改革,在全面修订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基础上,稳步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广东商学院教学院部目标管理实施方案(试行)》等改革方案,初步确立了教学院部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师资队伍的活力。同时,启动并稳步推进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改革工作,探索建立健全的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

(二)“十一五” 期间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学校办学目标和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1.教师总量仍然不足、结构仍需优化。主要体现在:教师总量还不能充分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双语及全英专业教学教师队伍亟待壮大;教师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教师国际化程度不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较少。

2.缺乏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优秀领军人才的政策与环境尚未形成,成果突出、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和学术号召力、能带领团队进行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攻关的领军人才仍然缺乏。

3.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教学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仍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缺乏;另外,占据了较高比例的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改革能力、教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等教学专业化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4.师资队伍建设的观念尚未完全转变,体制还不够完善。团队建设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团队建设的随意性、临时性现象还较为突出;在调动发挥二级院部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以及客观科学评价教师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十二五”时期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实施,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是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国家到地方均设立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工程计划并制定了系列具体措施,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党政领导时刻关心人才引进和培养,多次召开专门会议,强调将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和培养骨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直接的动力和保障。

 

(二)面临挑战

1.国家、广东省明确了新的改革发展目标,对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打造一支能够紧跟形势、抢抓战略机遇并积极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师资队伍,面临巨大挑战。

2.“十二五”是我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型大学并积极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迈进的关键时期,更名、申博、增设一级学科硕士点等重要任务,需要更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3.教育事业大发展使高校竞争更加激烈,学校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我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不进则退的巨大压力。

4.政府、社会和广大学生家长对高等教育寄予厚望,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越来越高,全面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学理念、提升综合素质、完善教学专业技能更加迫切。

三、“十二五”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阳光治校”,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按照“保证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凝练特色、凸显优势”的原则,以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为抓手,突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深化体制改革为突破,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1.数量目标

根据学校办学规模,到“十二五”末期,在校生数达到26000人(含研究生、港澳台学生和留学生),结合学科建设及未来教育事业发展要求,按照生师比181的比例,我校专任教师总数应达到1300人以上。

2.结构目标

1)知识结构: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和培养特色鲜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打造一支知识广博、专业精深,适应学科专业建设和现代化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2)学历结构: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45%以上。

3)学缘结构:采取多项措施,改善教师学缘结构,新进教师中“211”、“985”院校毕业的达75%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达10%以上。

3.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目标

力争1人进入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获聘珠江学者,3人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人入选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获评广东省教学名师,1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团队建设目标

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重点打造5-6支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并以此为基础申请高级别的科研团队;以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为核心,重点打造5支特色鲜明的校级教学示范团队,并以此为基础申报3支省级教学团队和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发挥科研创新团队及教学示范团队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水平高、合作与创新意识强的教学科研团队。

四、“十二五”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深化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人事制度体系

1.科学进行岗位设置。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结合“十二五”期间学校中心任务,按照突出重点、逐步建设的原则,科学设置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岗位数量及内部岗位结构。按照岗位类别性质,分类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科研为主型岗位、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在岗位设置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岗位的聘任条件、职责、任务、薪酬、考核等。探索并建立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合同管理、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教师聘任制度,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增强广大教师责任意识、竞争意识。

2.改革职称评聘制度。以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的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行职称评聘制度改革。一是探索实施评聘分开制度,打破职称重评审、轻聘任的现象,让职称评聘向重点岗位、优秀人才倾斜。二是根据岗位类别性质,探索教学、科研不同类型岗位人员的职称评聘和绩效考评办法。

3.制定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大力度研究制定有利于队伍建设和人才成长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主体、评价周期、评价手段和方法、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力争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以师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的教师评价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又好又快发展。

4.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以校院两级分配为依托,以岗位设置为核心,以绩效管理为导向,继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收入分配上向业绩突出、踏实做事的教师倾斜。探索试行重点岗位、优秀拔尖人才工资年薪制或合同工资制,增强吸引力,引进和稳定优秀人才。

(二)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优秀人才

1.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是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采取特殊政策,积极加强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引进。二是在保证全校正常教学需要的基础上,重点在主体学科、主体专业中,引进一批优秀高层次人才和专业知识扎实、有学术潜力的年轻博士。

2.继续推进“学位提升工程”、“国内外名校访学工程”、“重点教师培养工程”。在人才培养上,协调好“点”与“面”的关系,既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提高能力与水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效应和集约度,使教师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要求,以及学校的统筹安排,合理选择进修培训的学校、专业、任务及指导教师。

3.实施“教师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工程”。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学校统一规划和管理,积极探索提升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机制和制度。一是鼓励科研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广东省科技特派员计划。二是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根据学科、专业特点,有计划、分批次、分专业派遣教师参加基层单位或企业的实践活动。三是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的内涵,将社会实践作为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达到既促进教学改革,又较好服务社会的目的。四是加强对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与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级、选拔任用、国内外研修等的重要依据。

4.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一是积极引进海外优秀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海外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二是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采取柔性引进的办法,聘请国外大学知名专家、学者来校短期工作和讲学。三是加大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力度,组织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大力培养双语教师,拓展教师国际视野,提升我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国际化程度。

5.进一步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一是在省高校“千百十工程”选拔和培养、出国研修等方面,继续实施青年教师的倾斜政策。二是完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在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同时,通过设立青年教师培养基金、举办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方式,建立青年教师的系统培养机制。

6.积极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紧紧围绕国家和珠三角科技创新、现代产业及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需求,依托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等,充分利用研究资源,有机整合研究力量,积极推荐条件成熟的学科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利用这一平台,深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和服务经济社会的双赢。

(三)实施领军人才工程和团队建设计划,打造高层次拔尖人才和教学科研团队

1.实施“广商科研创新团队”、“广商教学示范团队”计划。依托学科平台,结合国家、省科学研究问题,引进或选拔组建5-6支左右由优秀学科带头人领衔,人才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密切合作的团队“广商科研创新团队”。依托国家和省特色(名牌)专业、精品课程、校创新实验区等,选拔组建5支由资深教授领衔,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密切协作的“广商教学示范团队”。条件成熟时,分别推荐申报省部级甚至国家科研创新团队和教学示范团队。

2.实施“南岭学者”计划。依托重点(扶持)学科、“广商科研创新团队”等,引进或培养选拔3-5名“南岭学者”,培育扶持他们入选为省级甚至是国家级层次的高水平领军人才。“南岭学者”必须具有创新思维,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视野,熟悉本学科、本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同时具备较强的领导、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建设并带领一支团队开展前沿研究。

3.实施“广商名师”计划。依托国家和省特色(名牌)专业、精品课程、“广商教学示范团队”等,引进或培养选拔5名左右“广商名师”,重点支持其成为省级甚至国家级教学名师。“广商名师”必须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水平高、成果显著,教书育人业绩突出,在课程、专业教学中起引领作用,

4.实施“广商青年学者”培育计划。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选拔1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广商青年学者”,纳入领军后备梯队成员建设,有针对性地给予重点支持,逐步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

(四)打造和谐校园环境,增强教师的凝聚力

1.努力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一是保障广大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增强教师的主人翁地位。二是多方筹集资金,完善配套设施,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关心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三是适时成立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积极为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促进教师间的学习、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四是主动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服务和管理理念,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

2.继续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在制度、舆论等方面加强规范和引导,一是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二是加大学术道德建设力度,完善学术自律机制、学术监督机制、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团队责任感,营造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沟通协调、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

五、“十二五”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问题。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才引进与师资培养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协调,确保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能够按照规划目标顺利实施。同时,将人才引进与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各学院、教研室在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学校、学院、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三级联动机制。

2.制定继续教育规划,完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围绕“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学校中心工作,结合未来人力资源开发的趋势,积极思考人才引进培养中的新问题,完善学校继续教育管理规定,继续探索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培训制度,制定符合未来人才市场发展的人才引进政策,适时推出“南岭学者”特聘教授等管理办法。

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切实保障经费专款专用。学校每年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1000万,并积极争取政府“强师工程”专项资金和社会资金,重点用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培养和提升,以及实施“广商科研创新团队”、“广商教学示范团队”等的配套建设。

4.加强与上级的沟通,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在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岗位设置等方面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争取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充裕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