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广东财经大学“十三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7-01-19浏览次数:3801

专业建设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加快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建设步伐,根据《广东财经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广东财经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形势分析

    (一)主要成绩

     1.专业数量、结构、质量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专业数量实现了《广东商学院“十二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控制的总量目标,从2010年的50个增长到2015年的57个,专业涵盖经、管、法、文、理、工、艺七大学科门类,应用型特色更加凸显。“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省级“质量工程”专业类项目19个。到2015年底,国家级专业类项目总量达到7个,省级“质量工程”专业类项目总量达到36个,省级及以上专业类项目的专业覆盖率达到71%。2014年成功举办了广东财经大学—西澳大学“2+2”本科金融学专业实验班、《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本科国际商务专业实验班等2个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中外高校专业共建、批量培养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可行路径。

    2.专业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1)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十二五”期间四次修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一步优化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化实施了大学英语类、数学类、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分层分类教学,体育类课程普遍实施俱乐部化教学;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共同编制了“2+2”金融学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共同编制了“1+2+1”国际商务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

通过分类指导和公平竞争、严格项目化管理、增加经费投入等措施,新增省级“质量工程”精品课程1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6门。目前建成了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3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一步完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建成一个由方法论系列、人文科学系列、社会科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艺术系列、创新创业系列等系列187门课程组成的通识选修课程体系。

规范教材建设管理,着力打造优质特色教材。新增国家级规划教材1种,累计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1种,累计立项建设校级规划教材62种。

(3)师资队伍建设

增加师资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专任教师从2010年的1009人增加到2015年的1164人;高级职称教师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分别从2010年的48.96%和25.47%上升到2015年的50.99%和39.04%;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支,新增省级教学团队9支;拥有珠江学者2人,6人获全国优秀教师、26人获得省级优秀教师、4人获得广东省教学名师称号, 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9人入选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3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进一步改革教师培养机制,探索依托海外教师研修基地批量培养高水平全英授课教师的新机制,在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建设3个国际化师资海外研修基地,目前已选送3批近50名教师海外研修;在前期设立教学型副教授岗位的基础上,制定实施《广东财经大学校长特聘教学型教授实施办法(试行)》,开展了首批教学型教授聘任工作,教师分类管理的政策进一步完善。

(4)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加强教研教改,围绕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办学与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改革工作。“十二五”期间,《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及成效》等4个项目获得第七届广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新获批《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等省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重大项目5项、《学分制下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等省教学研究项目20项、《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研究》等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28项。省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总量达到69项,省级以上教育教学奖(高等教育)成果培育项目总量达到40项。

(5)教学平台建设

一是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建设。2012年,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验收。2014年,企业综合运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十二五”期间共立项建设了人文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等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实验教学中心再次认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项目)已涵盖我校全部学科。

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立项建设30个多功能校级示范校外教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建设18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广州市地方税务局经济学实践教育基地于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三是协同育人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了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微金融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和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四个协同育人平台,其中国际化应用型会计人才协同育人平台被认定为广东省首批协同育人平台,税收学专业协同育人平台于2015年被认定为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

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建设了包括创意梦工厂、创业孵化园、创客空间和创业交流中心四个功能区的面积达1900多平方米的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区,创业园区共入驻企业49家,吸引了1000余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并成功孵化一批优秀企业。2015年,我校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

五是教学信息化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持续推进教学信息化优质资源建设,新建Blackboard平台课程48门,新增学习社区3个,资源总容量达3.5T;大力推广应用教学信息化建设成果,立项建设教学信息化示范课例14个、示范课程33门。搭建了以Blackboard数字化教学平台为支撑的相互关联、高度有序、运行稳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成了以网络辅助教学课程为主体的各类数字化课程资源近1000门;形成了一批具有财经院校特点的多样化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本科财经教学的深度融合。

3.教学特色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经济与管理类实验教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经济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率先实施的“校内融合、省内共享、国内辐射”三位一体的经管类跨专业综合实验与仿真实习教学平台建设工程取得初步成效;校内外力量协同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特色初显,以“创新引领、多元协同、幸福创业”为标志的创新创业教育“广财”模式逐步形成;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该项改革先后获批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示范项目,以此改革为基础的“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4项教学成果获得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毕业生广受用人单位青睐。截至2015年7月,学校为社会培养了6万余名本科专业人才,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广东省高校前列。毕业生在社会各界,特别是税务、公检法、金融和企业界有较大的影响力,赢得社会各界好评,2015届毕业生薪酬排行进入全国高校100强。

(二)问题与不足

1.专业基本条件建设滞后

专业建设投入经费不足,制约了专业基本条件建设。部分实验室设备老化不能及时更新,实验教学软件经费投入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场地不足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学生综合活动场馆缺乏,制约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

2.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欠缺

部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专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教学团队比较缺乏,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全外语(双语)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尚需提高。

3.专业建设机制尚需完善

社会人才需求的发现和响应机制尚未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校内外力量和要素深度协同育人机制尚需完善;专业、课程和任课教师动态调整优化机制尚未健全;教学项目重申报、轻建设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三)机遇与挑战

1.机遇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大变革、大调整和大发展成为主旋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机遇有:

(1)国家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

国家推动经济转型发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东省获批成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市建设创新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将琶洲地区打造为会展产业集群区、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等,为学校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重要机遇。

(2)省市区校共建佛山校区带来的机遇

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佛山市三水区人民政府与广东财经大学共建佛山校区,在佛山校区设立国际商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根据佛山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设置并建设全学段本科专业,为学校改造升级部分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培育专业建设增长点和彰显专业特色搭建了一个适宜的平台。

(3)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带来的机遇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我省先后出台了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加强高校“四重”建设、实施“创新强校工程”、启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及高水平大学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等政策和举措。国家和广东采取措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校明确本科教育发展定位、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等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4)学校内涵式发展带来的机遇

更名大学和颁布实施《广东财经大学章程》等,标志着我校综合实力和治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学校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2.挑战

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一是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家庭对教育需求、学生对人生目标追求的多样化特点凸显,迫切要求学校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人才培养多样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挑战;二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高校之间生源、师资、资源竞争更加激烈,如果不能持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就会严重影响学校吸引优质生源、高水平师资和获取教育资源的能力,从而影响本科教育的发展。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坚持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协调发展,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以质量建设为核心,以特色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以专业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改造传统专业,规范新办专业申报和建设,打造优势专业群,彰显“商法融合、实践创业、多元协同”的办学特色,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力争培育数量更多、档次更高的专业建设标志性成果。

(二)发展目标

紧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和创新链,专业布局基本合理,人才培养机制基本完善,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最终实现到2020年学分制教学管理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进入全国财经类高校先进行列的目标,力争申报成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评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三、主要建设任务与改革举措

(一)专业结构调整优化

对现有专业的改造升级与申办新专业相结合,以对现有专业改造升级为主。到2020年,专业总量控制在60个以内。

按照“分类建设、协同育人”的原则,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和申报新专业,重点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紧密对接的三类专业:一是建设商法融合型、技术与经济融合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型等3个学科交叉融合型专业;二是以卓越人才培养为抓手,通过“传统专业+行业标准或权威职业资格证书”方式,建设工商管理、法学、会计学、审计学、税收学等10个产教深度融合型专业;三是建设金融学、国际商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8个高度国际化专业。通过三类专业的建设,引领、带动专业整体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专业整体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

按照“需求导向、集群发展、改造升级、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佛山校区全学段本科专业设置、建设和招生工作,到2021年实现佛山校区全学段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2400人的目标。

完成现有各级各类专业类项目建设任务,力争申报成功10项省级、3项国家级专业类建设项目。

(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探索建立对口业界资深专家深度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长效机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主要地域、主要行业或分行业、主要单位类型、岗位群类型等)和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紧密对接;适当调减应修总学分、理论课程应修学分和必修课程应修学分,逐步将实践教学应修学分平均占比和选修课程应修学分占比分别提高到25%和20%以上;进一步优化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商法融合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规划和设置;鼓励把对口行业岗位(群)培训课程和国内外权威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嵌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广东财经大学开放式课程(项目)学分管理办法》,继续深化学生有关研究、实践、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的“课程化”改革。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1.课程建设

根据学分制改革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大力加强课程建设。增加课程数量,力争将生均课程门数由现在的0.14门提高到0.16门;优化课程结构,重点建设通识选修课程、商法融合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综合实验实践课程和非外语类专业全英课程等5类课程;加强幕课建设,力争建成并运行10门左右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幕课;创新课程建设机制,倡导支持引入对口行业标准改造和新建实务类课程,倡导支持与对口行业代表性单位协同建设实务类课程,倡导支持使用国内外权威专业认证标准改造和新建课程。

完成现有各级各类课程类项目的建设任务,力争申报成功20门省级、2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

2.教材建设

进一步加大优质特色教材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商法融合系列教材、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综合实验实践系列教材和其他优质特色教材。倡导支持依托省级及以上专业类、课程类、团队类项目建设优质特色教材,倡导支持与业界协同编写高质量的实务类课程教材。

完成现有各级各类教材类项目的建设任务,力争申报成功20门省级、2门国家级规划教材。

(四)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增加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专任教师引进和高水平专业领军人才引培力度,逐步解决生师比过高、部分新办专业专业教师不足和高水平专业领军人才短缺的问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重教、乐教、潜心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国际化教学能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实现每门课程至少有2名主讲教师的目标。

积极参加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申报,力争申报成功2名省级、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支省级、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

(五)教学平台建设

1.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按“校内融合、省内共享、国内辐射”的思路,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广州地区部分高校仿真综合实习共享平台;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广东财经大学企业综合运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成“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现代服务业产教融合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初步搭建面向学校所有学科专业的校内综合实验实训平台体系;与对口分行业代表性单位和主要用人单位共建一批集实践教学、实践教师培养、合作研发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深化“三大课堂”整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中心,搭建校内“展翅计划”大学生实习兼职平台。

完成现有各级各类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类项目的建设任务,力争申报成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

规范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区管理,建立健全与校外创业园区有效对接的协同机制,促进我校教学科研成果及创意成果的有效转化;建设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项目展示、项目路演、活动交流、资源对接及个人办公等服务;建设创业服务中心,开展创业素质测评,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学习与实践;建设创业服务网络平台,平台涵盖创业知识、创业信息、创业思维、创业政策、创业交流等服务信息;以创业企业为依托,建设5-8个校外高水平、多功能的创业孵化基地。

3.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

对Blackboard 平台进行扩容和技术升级,使其更加适应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引进或自主建设具有微课录制、存储、播放及微课教学管理的微课平台,逐步扩大使用高质量慕课和微课教学的课程比重;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所在单位共建若干套网络教学直播点播系统,业界专家可以通过该系统为校内学生远程即时授课,校内师生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远程即时观看基地所在单位真实生产过程等有关活动;建设若干间智慧教室,支持教师开展项目式、研讨式等教学模式改革。

(六)教学研究与改革

1.教学研究

重点加强三个领域的研究:

(1)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包括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的发现机制和响应机制研究,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研究,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通识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专业、课程、教师结构动态调整优化机制研究等。

(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包括“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商法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等。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包括学院、专业认证研究,使用行业标准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研究,教师分类管理研究,教学单位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学能力提升研究等。

2.教学改革

重点加强三个领域的教学改革探索。

(1)教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探索

全面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保障和扩大学生学业自主选择权,建立健全基于学生意愿和自主选择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动态调整优化机制。通过与主要用人单位组建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分类构建“产教融合型”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实施引入校外教育资源或与校外力量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制度政策等措施,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健全第一、第二和第三课堂高度协同、实体课程和虚拟课程有机融合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

(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探索实施3个“对接”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与对口行业岗位(群)对接、课程体系及内容与对口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对口行业实际生产过程对接)。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外联合培养项目为载体,探索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规划建设商法融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专业(方向)和学科,探索实施商法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基于幕课和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坚持“能力本位”原则,推进4种产教融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即基于对口行业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的模拟体验式教学模式,基于系统性数据库和对口行业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模式,基于对口行业(代表性单位)真实业务的“学和做循环式”教学模式,基于“互联网+”、现代服务业新型产业和新业态、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智慧型教学模式等4种新型教学模式改革。鼓励各教学单位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尝试使用对口行业标准建设部分课程和专业,开展学院(专业)认证工作,探索建立“内部质量控制+行业标准引领+政府评估引导+国际权威机构认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继续深化教师分类管理改革,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在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教师“合理定位、分类发展、追求卓越”的目标。进一步改革教师和教学单位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引导激励教师和教学单位更加重视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专业是本科教育的基本平台,专业建设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校教职员工要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工作,齐心协力投身专业建设工作。要特别重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单位、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和各个教学项目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各有关职能部门、教辅部门和教学单位分工协作,确定工作原则、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完善检查、评估、奖惩机制,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规划任务。

(二)制度政策保障

重点建立健全下列教学管理制度政策体系:一是完全学分制制度政策体系;二是引导和支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的制度政策体系;三是教师分类管理和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政策体系;四是创新创业教育制度政策体系;五是校院两级管理制度政策体系;六是教学质量保障制度政策体系。

(三)设施经费保障

在学校基本建设中,优先满足专业建设对场地设施的需要。制定确保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在学校经费预算安排中,优先满足专业建设资金需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校地、校企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确保落实专业发展规划的资金需求。

 

附件:“十三五”专业建设主要增量指标


附件

“十三五”专业建设主要增量指标

类别

名称

校级

省级

国家级

专业建设

学科交叉融合型专业

3

-

-

产教深度融合型专业

10

-

-

高度国际化专业

8

-

-

“质量工程”专业类项目

20

10

3

国际认证专业

3

-

-

教学平台建设

广州地区部分高校

仿真综合实习共享平台

-

1

-

广东财经大学广东现代服务

业产教融合综合实验实训中心

1

-

-

综合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0

3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中心

1

-

-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

3

1

创业孵化器

1

-

-

创业服务中心

1

-

-

创业服务网络平台

1

-

-

校外创业孵化基地

5-8

-

-

微课平台

1

-

-

网络教学直播系统

7

-

-

智慧教室

30

-

-

课程教材建设

通识选修课程

30

-

-

商法融合课程

30

-

-

创新创业课程

30

-

-

综合实验实践课程

30

-

-

全英课程(非外语类专业)

200

-

-

课程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

40

20

2

幕课

10

-

-

商法融合教材

25

-

-

创新创业教材

25

-

-

综合实验实践教材

25

-

-

其他优质特色教材

25

-

-

规划教材

100

20

2

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双能型”教师

100

-

-

全英授课教师(非外语类专业)

200

-

-

创新创业教学教师

100

-

-

教学名师

10

2

1

教学团队

20

3

1

教研教改

教研教改项目

80

60

-

教学成果奖

30

4

1

大创项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200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