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广东财经大学“十三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划

发布时间:2017-01-20浏览次数:2483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省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攻坚克难的重要时期。为了实现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新突破,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根据国家、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广东财经大学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广东财经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背景分析

(一)主要成绩

  1. 1.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结构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校新增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会计、税务、公共管理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招生规模逐年递增,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2.2%,来自985、211院校的生源连续五年保持在8%以上。在校生规模由1007人增长至1549人,年均增长10.76%,培养规模稳居同批次硕士授权单位前列。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从期初的32.97%上升到70.63%,提前3年实现国家提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超过50%的目标。

  1. 2.研究生创新计划有序推进

课程建设初见成效,入选首批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单位,《现代投资理论》等4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注重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与广州市地税局、佛山集成金融集团、亚太天能集团、广东检察官学院、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合作建设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9个、校级基地14个。案例开发亮点纷呈,6篇MBA案例、2篇法硕案例被评为全国优秀案例,20篇案例入选中国案例共享中心MBA案例库。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获省级研究生教改项目14项、校级项目41项。大力营造校园学术氛围,举办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50余场,承办省级研究生学术论坛3场及暑期学校项目1项。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取得实质进展,与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卧龙岗大学、德国欧福大学等高校开展“1+1+1双硕士项目”、海外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生教育的硬件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建筑面积7200m2的研究生楼于2013年正式交付使用。

  1. 3.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在校研究生积极投身学术创新研究,成果喜人。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以来我校研究生在《财贸经济》《经济学动态》等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8篇论文入选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校研究生累计421人次参与课题研究20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7项、省部级课题35项,横向课题50项。研究生参加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斩获颇丰,近五年荣获省级以上竞赛奖60项,MBA代表队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管理案例精英赛华南赛区冠军,荣获全国MBA培养院校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全国决赛一等奖。5人次先后获广东省优秀研究生、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员等省级以上荣誉奖励,2014级刑法学研究生团支部获得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荣誉称号。2015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8.9%,其中80%以上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60%以上在财经、政法行业就业。部分校友表现突出,成为部门的骨干力量。

  1. 4.导师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创新导师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对学术学位导师和专业学位导师实现了分类遴选和分类考核,优化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制度,导师岗位意识进一步强化。我校现有在岗研究生导师268人,较“十二五”初期增长78.7%,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75%,较“十二五”初期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岗导师中有省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省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工程,21人次入选广东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广州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3人。落实专业学位双导师制,55%的校内导师具有实践部门工作、挂职经历或已通过相应职业资格认证,聘请来自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银监局、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交通集团、美的集团等政府机关、大型国企、知名民企的170余名业内精英担任实践导师, 77%的实践导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二)问题与不足

从授权层次上看,我校至今尚未取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是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最大短板。从培养类型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同质化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从培养模式上看,教学方法传统、教学内容更新缓慢,难以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监督力度亟待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还不高,与境外高校合作办学项目数量有限。

(三)机遇与挑战

  1. 1.发展机遇

    (1)广东正处在经济增长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的关键时期,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要素,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政法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作为高端人才聚集器的研究生教育成为促进我省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支撑。

(2)“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自主增设二级学科、常态化自我评估机制、学位证书自行设计印制、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出,极大地调动了各学位授予单位的研究生教育办学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各高校主动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办学特色预留了广阔空间。

  1. 2.面临挑战

(1)片面追求规模增长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提质增效、强化内涵建设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主旋律。在学位授权点“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在打造自身人才培养特色、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如何培养具备较强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对我校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与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2)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愈发明显。部属高校和省属博士学位授权高校凭借先发优势,形成对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其获得的政府支持力度也远大于其他高校。如何创造条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利用、拓宽发展空间,是我校实现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寓教于研,激励创新,全面推进内涵发展,更加注重科教结合和产学结合,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优化,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对外开放,着力改革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完善的研究生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为把学校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层次完整、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实现研究生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双提升。深度对接现代服务业,以需求为导向,重点打造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学科群,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的突破,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达到17个。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000人以上,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院校”资格。寓教于研、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基本形成,新建10个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0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30门全英授课课程,建成金融、法律、MBA、会计等若干优秀教学案例共享平台。导师队伍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比提高到80%,具有海外交流、学习经历的导师比例提高到40%。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国外高校合作开拓一批双硕士教育项目、硕博连读项目和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研究生比例达到5%。

  1. 三、主要任务举措

(一)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

1.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点突破

以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三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的建设为抓手,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的突破。凝练深化特色研究方向,打造若干结构合理、各具特色、解决实际重大问题能力强的卓越应用型学科团队。以学科团队建设为核心,以产学研基地为依托,响应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组织若干联合攻关团队冲击国家级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为平台,催生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性学术成果和极具时效性的重大咨询决策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地方,提升应用型学科水平,为获取博士学位授权点奠定基础。同时,加快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的工作,优化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不断积累高质量应用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经验。

2.完善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

对接广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服务地区经济建设的功能。力争新增理论经济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地理学、设计学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积极争取审计、艺术、翻译、社会工作或出版、旅游管理、国际商务、应用统计、资产评估、应用心理学、工程、教育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在争取新增硕士授权的同时,根据原有硕士授权学位点的建设和评估情况,公平、公正地做好学位点动态调整,实现学科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1. 3.改革招生选拔机制

构建完善的研究生招生多元录取机制,强化对考生思想政治素质、科研创新潜质和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核。争取获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院校”资格,建立健全“突出能力考查、注重一贯表现”的推免生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完善优质生源培育及奖励计划,实现学校、学院、学科、导师有效联动,紧密结合办学定位,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招生指标动态配置调整机制。探索联合培养基地参与招生选拔的机制,吸纳熟悉行业或职业领域、了解人力资源需求的行业企业高管参与招生复试工作。

(二)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研究生成长成才

  1. 1.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

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创新训练,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优化课程内容更新机制,探索建立课程定期审查与评估制度,增加研究方法类、仿真实验类课程,建设10门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促进个性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的推广与应用,大力推广案例教学、专题研讨、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开展基于“沙盘推演体验+跨专业综合仿真模拟”的研究生实验教学,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大赛,提升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开展学术学位研究生优秀学术论文大赛,培育优秀学术成果。将案例编写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引导授课教师将编写教学案例与基于案例的科学研究相结合,构建金融、法律、工商管理、会计等校内案例共享平台。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师生互动的新载体和渠道,建设一批优质的研究生网络公开课程。

  1. 2.加强研究生协同培养平台建设

健全产学有机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优质资源汇聚与配置方式,搭建跨学科、跨机构、跨区域的研究生协同培养平台,形成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协同育人机制。新建10个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健全现有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基地运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优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研究生实习实践评价机制,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与培养单位之间开展宽领域、深层次合作,探索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与新机制。

  1. 3.加大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力度

促进研究生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开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通过举办创业训练营、创新创业讲座论坛,聘请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人分享创新思维和创业经验。试行将研究生开展创新实验、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支持各学院、各学科充分挖掘潜在资源新建一批校内研究生创新创业平台和校外创业实践教育平台,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与运行的新模式、新机制。

  1. 4.创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落实《中共广东财经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完善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导师是研究生思政工作第一责任人的作用,推进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抓好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将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培养方案,构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工作。

  1. 5.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丰富和完善由中外合作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大类项目组成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体系,其中学历教育类项目主要包括双硕士、硕博连读、DBA/PhD联合培养等项目,非学历教育类项目主要包括国外短期访学、海外实践教学等项目。努力拓宽与周边国家、港澳台地区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合作,继续推进与美、英、澳等国知名院校合作开展“双学位”项目,着重探索与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路径。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研究生层次国际合作项目、研究生境外学习交流的资助力度,提升研究生跨文化学习和交流能力。积极开展任务导向的国际化师资培训,具有海外交流、学习经历的导师比例提高到40%,争取建设30门左右使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全英授课的研究生课程。探索开展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工作,建立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

(三)完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营造质量文化氛围

  1. 1.健全常态化质量保障机制

树立研究生教育的全面质量观,增强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对接学位授予标准,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依法治教。重塑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完善新开设课程审批和已开设课程定期审查机制,保证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预警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过程管理与控制。畅通分流渠道,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落实学风监管与学术不端惩戒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1. 2.实施导师能力转化与提升计划

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意识。进一步优化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分类遴选与考核评价制度,把研究生课程教学、学术训练、思想道德教育等纳入导师评价体系,特别是加大研究生培养绩效在导师评价中的权重。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注重导师指导能力建设,支持导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进修或通过挂职、承担咨询项目等形式参与行业企业实践,鼓励开展国际和跨学科合作。构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通力合作的双导师队伍,建立校内外导师定期交流合作机制,探索建立校外实践导师激励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和保障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责任与权力,健全导师组工作规范,充分发挥导师组长在学位点建设中的核心作用,营造导师潜心教学、研究和育人的良好氛围,保持导师队伍稳定。

  1. 3.建立学位点自我评估与动态调整联动机制

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人才培养的考核,定期开展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切实找准学位授权点在培养目标、学位标准、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支撑体系等方面及人才培养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整改提高,从而保证学位点建设质量。实现评估结果与校内资源优化配置、学位点动态调整的双结合,激发学位点建设活力,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营造良好的学位点建设生态。

  1. 4.强化论文质量过程监控

增强学位点、导师、研究生质量意识,大力推进学术规范和职业伦理教育,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专题讲座、课堂讲授等形式把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继续推进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体系建设,根据专业学位类别、论文类型细化相应的评阅标准,强化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建设学位论文评阅网络平台,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实现论文开题、检测、盲审、答辩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论文作者、导师的奖励力度。

  1. 5.完善外部质量监督反馈机制

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公开机制,通过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平台主动定期向社会发布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建立毕业生培养质量反馈机制,开展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和职业发展质量跟踪调查,定期听取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为我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做好研究生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服务提供科学依据。鼓励有条件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参加国际评估或行业部门、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开展的质量认证。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深化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专兼职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服务队伍,做好首批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选聘、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着力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稳定的管理队伍。

(二)制度保障

进一步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健全研究生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强化制度执行与落实。研究出台《广东财经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广东财经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与指导教师互选工作规定》,修订《广东财经大学学位授予规定》《广东财经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三助一辅”工作管理办法》《广东财经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

(三)资源保障

发挥各类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和放大作用,努力吸引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捐资助学,通过产学研合作、校政企共建等方式拓宽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构建研究生教育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购买高质量外文数据库,继续完善研究生资料室、实验室、教室、宿舍等“四室”建设,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系统建设,确保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附件:“十三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要规划指标一览表


附件

“十三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要规划指标一览表

 

项目

主要指标

“十二五”实际数

“十三五”规划数

属性

学位点建设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0

1

预期性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数

6

7

预期性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

7

10

预期性

人才培养

在校研究生规模

1549

2000

预期性

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

4

14

预期性

省级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9

19

预期性

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人数

268

300

预期性

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

75%

80%

预期性

具有海外交流、学习经历的导师比例

25%

40%

预期性

国际化教育

中外合作双硕士教育项目

3

6

预期性

中外合作DBA/PhD联合培养项目

0

3

预期性

全英授课课程

0

30

预期性

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研究生比例

0.8%

5%

预期性